2019年,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着实是不平凡的一年。科创板携注册制的到来令A股面貌焕然一新,而新任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10月26日,易会满履新满9个月,从顺利推出科创板,到9月以来的大跨步市场化改革,可谓一刻没得闲。特别是自9月10日到10月21日的40天时间内,证监会先后召开深化改革会议提出12条具体改革措施,取消证券、基金、期货公司外资比例限制;国庆节后又调研深交所,推进创业板改革,随后陆续召开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座谈会、社保基金和部分保险机构负责人座谈会,强调专业机构投资力量,并推动提升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再到近期沪伦通的推进、IPO提速、证监会表示有意对减持规则进行修订,一系列的动作被市场解读为“易主席的新政”纷至沓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步入快车道。
最新的消息是,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25日表示,证监会启动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
此前,易会满曾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表示,从全面把握新时代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推进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加快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之路。
时至今日,资本市场改革步伐着实不小。在分析人士看来,改革需相机而动,相关政策的推出仍需要考量市场的承受力,监管则更需要艺术的讲究。 国都证券策略研究员肖世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19年监管层确立了加大中长线资金引入、培育价值投资者、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资本市场改革三大任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等改革开放中长期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而近期更是着力制度改革与环境优化,因此,中长期机构资金加大入市将成趋势。
改革新政40天
在股市长期低迷不振后的1月26日下午,供职银行系统近35年的易会满临危受命,接棒第九任证监会主席。而之后的9个月里,资本市场多个层面不断出现新的变化。投资者、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不同市场参与者在新的监管政策和风向下既享受着利好,也面临着考验。
2019年9月9日至10日,证监会召开深化改革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12个方面重点任务,这最具操作性的12条纲领措施,成为了金融机构必背的箴言,其中,前八条是着力基础制度建设,后四条则是注重投资者保护等相关监管的提升。
改革会议强调,改革重在落实。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排出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细化完善具体改革实施方案。
说到做到。第一条首当其冲的是充分发挥科创板的试验田作用,总结推广科创板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稳步实施注册制,完善市场基础制度。这在创业板迎来10周年之际,格外具有指导意义。而国庆节后,易会满第一时间深入深交所调研,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被市场高度关注。
对于第二条大力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10月18日,《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正式发布,创业板并购重组再开闸,则是对此最好的落实与诠释。
此外,补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短板,狠抓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加快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等内容,也在10月纷纷得到落实。
10月25日,证监会宣布将启动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重点进行五项改革,包括优化发行融资制度,允许创新层企业向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完善市场分层,设立精选层,配套形成信披投资者适当性等差异化安排,引入公募基金等长期基金;建立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实施分类监管;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完善摘牌制度。
对于此次新三板改革的路径,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分析指出,目前新三板市场交易之所以不活跃,主要就是投资者偏少,500万的门槛太高,如果要激活新三板市场,一定要降低这个门槛。不过,门槛降低就会对其他市场形成一定的资金分流和冲击。而此次修改向不特定投资者发行模式,一定程度上就是规避了500万的门槛。为了扩大投资者,引进公募基金,通过新的发行方式形成精选层,是在目前情况下一个变通的办法。
同时,通过改革融资方式,扩大投资者的基础,推选出精选层,然后公募基金投资精选层,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链条。在此基础上,形成转板制度,对很多中小企业就有吸引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激活市场交易。
安信证券分析师诸海滨则指出,此次改革是新三板改革推进以来意义巨大的一次,有望带来新三板市场整个生态的变化。此次不单单是新三板的改革,更是“深改12条”中重要一环、金融全局性改革。
改革进入深水区
对外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呼唤市场化、国际化的强大资本市场,为此,改革必须提速。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是以注册制为抓手的市场化改革,落地有声;另一方面是国际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大,从去年的博鳌论坛到央行,再到证监会、银保监会,相继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对外开放举措。“其中,国际化改革力度最大的就是外资比例的取消,这在国际市场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董登新称。
在董登新看来,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大方向,还是围绕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推进。但这“三化”改革的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包容性。“包容性必须要相应提升,否则市场化与国际化改革,可能就会无功而返”。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散户怎么样去包容。包容性既包括对国际资本和境外机构的包容,也包括对挂牌公司的包容,尤其是对创新企业和科创企业。同时,也要求监管层学会包容,不要用行政管制取代市场监管,应该淡化行政管制,强化市场监督,提升市场监管的能力和水平,这也是改革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需要相应的配套条件。”董登新说。
近期,IPO发行提速,邮储银行首发顺利过会,浙商银行虽然推迟发行一个月,但是对市场构成较大压力,沪指的3000点上攻乏力。同时,证监会传来消息,减持规则或将修改。
对此,水皮指出,这样做当然是有原因的,要客观从两方面来看。当时制定这样严格的规定是为了应对当时紧张的局面,减少减持对市场的冲击。但是,不让大股东减持,也会带来相应的弊端。比如股权质押容易引起风险,毕竟减持也是股东的权利。所以在IPO常态化之后,有关方面松绑减持约束,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不过,水皮表示,凡事有利有弊,监管还是需要做好平衡的。
在目前弱平衡的情况之下,如果监管不到位,减持不透明或者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很容易造成供求关系的失衡,反而可能加剧市场短期震荡。
董登新则认为,市场化改革IPO的门槛要打开、要降低,其审核流程要缩短,效率要提高。另外,IPO扩容真正遵从市场化的法则,只要市场有需求,那么IPO就应该满足市场的需求,不应该压抑;只要投资者愿意申购,就应该加大新股的发行。同时,股东减持是市场化的行为,对未来大股东的减持规范将会更包容。
长线资金入场?
在股民眼里,股市的涨与跌似乎比改革来得更直接。进入10月,整个A股在迎来短暂开门红后,就进入震荡行情,而随着对外开放的提速,MSCI等国际指数纳入A股,外资抄底的热情更加高涨。
在业内人士看来,易会满的新政与A股的短期提振不能画等号,毕竟涨与跌受多种因素影响,但长期看,随着各路资金的进场,A股的投资价值不小。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吸引长期资金入市,保障上市公司的质量,这是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培育中长期的投资者,培育各类机构投资者,全面改善市场生态,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当前资本市场重点改革任务的扎实有序推进,将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和韧性,为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等各类中长期资金的入市,提供更好的制度体系和市场环境。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把资本市场提到国家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共识。经过过去3年市场的运行,现在机构资金在A股市场的占比不断提升,已经从2014年的30%提升到50%左右,可以说现在机构资金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将大大改变市场的生态。而外资一向是崇尚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的,这一点和国内的机构投资者,例如险资、社保基金、公募基金等是一致的。随着各路长线资金入场,A股市场中长期的走势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