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在新中国70年的历史上,资本市场29年的发展历程是其中绚丽的一笔。从创设沪深交易所到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再到创业板、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初步建成;从最初“老八股”到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新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历史性飞跃。通过改革和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根基不断夯实,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向着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目标加速快跑。
在科创板开板并试点注册制引领下,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12个方面重点任务落地。资本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从诞生的第一天起,资本市场就站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不断推动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动力支持。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日益提高,地位愈来愈重要。
这是今年7月2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拍摄的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仪式现场。 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作用地位日益重要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随后,深圳证券交易所获批成立。沪市开业之初,共有30只证券上市,包括国债5只、企业债券8只、金融债券9只、公司股票8只,史称“老八股”。
时光荏苒,资本市场发展到今天,早已从“试点”成长为“参天大树”。数据显示,从1991年的上海“老八股”深圳“老五股”,到2018年底,上市公司达3584家,增长了276倍;1991年总股本6.29亿元,到2018年是5.76万亿元,增长了9154倍;总市值方面,1991年总市值是110.19亿元,2018年达到43.49万亿元,增长了3947倍。1991年,中国股市总成交量是43.67亿元,而2018年达到90.17万亿元,增长了2万多倍。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说:“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很多公司解决了融资问题,也为助推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证券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安青松告诉记者:“从历史来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创办资本市场长期的定位,从经济实践看,促进资本形成是资本市场制度创设的原生动力。”
安青松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是直接催生资本市场的原生动力。当时,中国经济的微观主体在经历“拨改贷”制度改革后,面临负债率畸高不下、资本金增加机制缺失的困境,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经济体制中迫切需要改变依靠财政拨款增加资本金的旧体制,建立新的资本金形成机制,资本市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从“姓资姓社”的争论,到怀疑“股市是制造泡沫的场所”,再到担心全流通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一路伴随顾虑和分歧。可喜的是,随着资本市场实践的深化,人们对资本、资本市场的特性、规律和作用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
如果说,中国股市从建立之初,侧重于解决国企融资,强调单一融资功能,逐渐地,人们认识到资本市场是一个要素市场,强调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再往后,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其认识不断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进入新时代,在提高金融体系对中国经济适配性的背景下,更着眼于资本市场各种功能的综合发挥,真正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图② 新中国首批公开发行的“小飞乐”股票。(资料图片)
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第二大股票市场、第二大债券市场。一位亲历中国股市“风风雨雨”的投资者告诉记者,市场变化非常大,从不规范到规范,从单向到双向,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一个散户市场变成散户和机构共存的市场。从沪深港通、QDII、QFII开始,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投资者和市场越来越理性,投资品种越来越多,“从全球看,现在的中国是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
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规范。
2018年10月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题会议强调,资本市场关联度高,对市场预期影响大,资本市场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发挥好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2018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资本市场在现代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从经济发展全局出发,指明资本市场的使命和发展方向。
今年2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把好市场入口和市场出口两道关,加强对交易的全程监管。
可以说,对于资本市场的表述,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越来越体系化,指示也更加明确。资本市场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监管理念与时俱进
29年间,我国资本市场从诞生之初的中央和地方“各负其责”的监管理念,到逐步建立统一、垂直、集中管理的证券监管体系;从居高临下的股票配给式监管、行政干预到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理念不断与时俱进,监管制度在与市场各方的磨合中不断完善。
1986年至1992年间,尽管沪深交易所先后开业,但是全国证券交易依然缺乏统一监管,集中监管理念尚未推行。
1992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先后成立,股票发行的试点也由上海、深圳等少数地方推广到全国,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系开始形成。
“如果从体制演变角度看,1992年之前的证券市场基本处于监管理念逐步形成的初级阶段。1992年之后,随着中央层面的新监管部门设立,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更加重视,监管理念更趋集中、统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说。
1996年3月份至1998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统一划归中国证监会直接管理。伴随一系列部委职能调整,中国证监会明确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职能得到大大加强,集中统一的全国证券监管体制基本形成。
1998年底,证券法获审议通过,标志着证券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法律确认,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各方面的思想认识。
2001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证券市场逐步开放。在内外部力量共同推动下,监管理念开始甩掉行政“拐棍”,更多依靠市场“无形之手”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强调市场的力量?经过上世纪90年代近10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管理部门不得不重新审视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以及制度化建设,开始提出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等概念,逐渐强化信息披露、打击市场违规行为和加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政策导向也由原来的一味调控指数,转变为推进市场化建设。
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是取消行政审批,引入更多机构投资者。2001年4月份,证监会正式取消IPO审批制(指标制),取而代之的是核准制(通道制)。每家券商一次只能推荐一定数量的企业申请发行股票。随后,一系列旨在培育机构投资者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如允许三类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入市、允许保险资金入市、银行资金可以通过质押贷款进入股市等。
反映这一时期监管理念转变的另一件大事是,监管部门不再紧盯着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酝酿推进支持中小企业的创业板、中小板设立。2004年5月份,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中小企业板。之后,中国证券市场不断探索市场化退出机制,上市公司退市开始出现。
2004年至2007年,监管部门对我国证券市场“新兴加转轨”特征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从解决证券市场根本性问题出发,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继续强化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侧重于化解证券市场的深层次矛盾,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股权分置改革是此阶段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的监管理念着眼于强化市场监管,市场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明晟、富时罗素等国际知名指数先后纳入A股并提高纳入比例,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扎实推进,监管理念更加开放、包容、国际化。尊重市场、尊重规律,不能频繁变动调整规则,必须继续完善资本市场“四梁八柱”的基础性制度,成为监管共识。
当前,资本市场的监管理念中多了一份“敬畏”: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敬畏专业、敬畏风险;多了一份包容,更加规范、透明、有活力;也多了一份开放,更具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视野。
图③ 1991年3月份拍摄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内景。(新华社发)
强化“看门人”职责
从17世纪著名的“郁金香泡沫”,到华尔街《梧桐树协议》的产生,从全球资本市场发展历程看,无论是全球性还是国家性的金融萌芽,大都应具备金融生态体系的自我调节性和自我反馈性。我国资本市场建立29年来,将规范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行为与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一并统筹设计,把好市场入口关,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推动资本市场生态系统有序健康演化。
保荐机构、审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等,是企业IPO、并购重组不可或缺的中介机构,被形象地称作证券市场“看门人”。在以充分的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资本市场,中介机构诚实守信、勤勉尽责是解决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制度安排。中介机构“看门人”角色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发行新股与并购重组的质量以及投资者切身利益,关系到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针对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违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的情况,证监会按照从严监管工作方针,始终把证券中介机构作为监管执法的重点对象,在持续开展日常监管、核查检查的同时,严厉查处相关机构违法失职行为,督促证券中介机构归位尽责。
北京理工大学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冀表示,要狠抓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投资银行,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切实承担起财务信息“看门人”的职责,让守法、勤勉、尽责成为每一位证券中介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核心工作理念。
吹响深化改革号角
改革是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支撑未来经济增长、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日前,证监会召开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布置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12条重点任务,包括总结推广科创板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稳步实施注册制,完善市场基础制度;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优化重组上市、再融资等制度,支持分拆上市试点;补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短板”等多项改革举措。
可以预见,资本市场将不断迎来改革红利,夯实市场的中长期底部,并显现出鲜明的特征。
其一,促进形成科技、金融、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产业新格局呼唤与之相契合的资本市场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表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坚持服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改革定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机制,补齐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对接的短板,把更多的资本市场资源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将进一步畅通科技、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循环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其二,要成为一个更加透明有效的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认为,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从融资角度去思考资本市场,但实际上,资本市场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提供通道、平台,提供风险定价机制。因此,要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实行更加市场化的制度安排,以科创板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资本市场顶层设计,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韧性和服务能力。
其三,平衡投融资功能,带给投资者更多获得感。
要大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健全资本市场法治体系,大幅提高违法成本,为满足人民群众财富保值增值等多元诉求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
近一年来,尽管外部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A股市场体现出来的韧性却有目共睹。中国资本市场在加快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显示出更大的活力和韧性,并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投资者入市。我们坚信,中国资本市场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