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底,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停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有关事项的公告》,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停止对新处理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基金补贴政策。为支持正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处理活动,中央财政将另行安排专项资金,但具体办法尚未明确。当前,由于衔接政策尚未出台,部分拆解利用企业已暂停运营,等待相关政策明朗。
在全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以下简称环境商会)近日主办的2024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针对这一变化,环境商会牵头会员企业起草了《关于改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的提案》初稿,并已报送全国工商联,拟以团体提案上报全国政协会议。提案旨在引导废电器电子产品流向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
数据显示,随着我国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量的逐年攀升,预计2023年有超过两亿台家电产品报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仅2022年我国就生产了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以及微型计算机等在内的大量电器电子产品。这些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妥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规范的拆解或掩埋焚烧会对环境与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回顾历史,自2009年实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以来,我国建立了目录制度、多渠道回收体系、集中处理机制、资格许可管理制度及处理基金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措施。尤其是设立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通过提供补贴,有效促进了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与处理工作。
据官方统计,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实施的2012年—2022年间,国家累计发放补贴高达近268亿元人民币,显著提升了污染防控效果,正规拆解企业的处理量也大幅度增长。同时,铜、铝、铁、塑料等资源产出率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底,经批准的拆解企业已累计处理约7.7亿台废电器,成功地引导电子废物从个体商贩流向正规处理企业。
然而,环境商会在这份提案中指出,当前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行业的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
首先,基金的资金来源不足且补贴发放存在滞后现象,基金收支不平衡导致资金缺口巨大,入不敷出的问题日益突出。此外,尽管基金征收定价与处理补贴定价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但由于审核周期长,资金发放时间往往滞后于企业实际需求,加大了企业的运营压力。同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虽有所扩大,但新增的9类产品并未纳入基金征收范围,加剧了基金收入与支出间的矛盾。
其次,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增大。现行补贴标准动态调整对回收—拆解—再利用产业链条上的市场主体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环节的利益分配格局发生改变。例如,按照《关于调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标准的通知》,补贴标准普遍下调约30%,使拆解企业在控制成本的压力下不得不压低废物回收价格。
更为严峻的是,电器电子废弃物非法拆解行为依然猖獗。由于正规拆解企业必须遵循严格的环保规定和拆解要求,而非法拆解点则无需承担相应的管理和环境治理成本,因此,能以更高的价格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导致大量的电子废物流向非正规渠道。尤其是在近年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背景下,如铜、铝等金属回收价格上升,许多回收商开始自行拆解,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如废油、废催化剂、废制冷剂等未经妥善处置,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环境商会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一是改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增加资金来源,补齐资金缺口。国家发改委探索实行针对大宗电子产品的消费者押金退款政策,进一步延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优化资金结构,提高基金征收标准,增加补贴支付频次。启动新9类产品处理的基金征收工作,弥补大件家电处理的拖欠资金缺口,维持电子废物回收利用量的稳定。 二是完善动态补贴机制,平衡好补贴标准与企业处理成本的差异。基金补贴标准应以报废家电所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置成本为依据,财政部综合考虑回收、拆解和再利用企业之间的竞争等因素,理顺市场经济下价格的传导机制和利益平衡,控制好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设有缓冲期,以系统性减缓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三是严厉打击私拆等无资质企业拆解行为,完善经济惩罚措施。